close

這本書傳達給我一個想法──美食的本質是內在的,而非外現的,再白話一點就是真正的美食不是講究名牌的。

12.jpg

《慢食》是作者在法國、台灣兩地品嘗各式食物的反省及思考,和「有趣」兩個字完全沾不上邊,看得過程我會停下來想想自己、警告自己、或為自己感到慚愧,畢竟「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何況我們可是從小便身在鮑魚之中啊!(沒有涉及價值高低問題!覺得不中聽,也可以自行翻譯成:我們從小就身在芝蘭之中,哪會感到遍體生香呢?)書中集結了一篇一篇的短文,很容易讓我利用零碎的時間閱讀,這種閱讀方法也更能讓內容在我腦海中「反芻」。

《慢食》這本書裡想傳達的概念有:吃東西應該是fooding,food+feeling,用餐者以感情去感受食物的香氣、擺盤、味道的組合、搭配、轉變;慢食並「不是一味地要求拖延、浪費時間,或是沒有效率。而是把一件事想好、做好,仔細去享受一件值得享受的事。花時間讓生活裡多數的事都值得去做、去完成、去體會、去享受。」其中有幾篇我特別有感觸:
 
一是〈用鼻子吃飯〉,我不敢說自己的鼻子很靈敏,但至少還算可以,要求一個潔淨的嗅覺空間,讓我深有同感,尤其在餐廳享受食物時,我討厭煙味、油煙味、香水味,我希望自己在喝茶時能先聞聞茶香、上菜喝湯時能感受到食物的香氣。在餐廳吸煙,其實非關二手煙與健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尊重,對他人的尊重──影響到他人享受美食的感覺;這就跟作者所說品酒會中的香水味一樣惹人厭。我希望我的嗅覺不再鈍化,以後也能教育我的孩子享受單純味道的美好。
 
談到食物的純粹與純度,作者寫了〈美味的純度〉、〈虛擬的味覺〉、〈調味料烹飪與三杯雞〉(我愛的三杯雞啊!這也是文章命名的由來,我不希望自己喜愛的三杯雞幾年後成了調味料料理!)、〈美食的表面功夫〉等。對於市場上愈來愈難找到沒有添加任何糖、味精、香料、防腐劑的食品進行反省,因為沒有消費族群,因為能欣賞享用單純食物原味的人愈來愈少,也或者是說,我們的味蕾敏感度被過多的調味料所僵化,而失去了品嘗食物自然味道的能力,同時讓我們的廚師不再需要費心思考如何發揮食物原味,只用味精及醬料麻痺討好我們的味覺。這也就是為何我和Shawn雖然喜歡在外享受大餐,但通常回家後都不會是美好的回憶:吃的當下我們覺得好吃,回家後猛灌茶,渴得不得了,是味精及過多的鹽份造成的;最恨的是在外吃晚餐,常常得在睡前幾個小時內喝下很多很多的茶,才不會覺得渴,但也令我們頻頻跑廁所,睡眠品質大受影響;更誇張的是,我可能在幾天內都睡不好,因為攝取太多的鹽份令我小腿水腫,脹得難受。

有兩個法國大廚說的話讓我印象深刻,大廚一對作者說:「味精正在扼殺你們偉大的中國菜!」為此,作者提出一個觸目驚心的問題:在1908年日本人發現味精以前,中國菜都難以入口嗎?是現在的我們習慣了加入味精、加入香料、加入糖的味道了吧!當所有的菜都呈現出同樣的味精味、醬油味,食物還有層次感嗎?「每天,我的廚房都是從零開始」,這是大廚二說過的話。多麼不容易,也多麼值得欽佩啊!在食品添加物愈來愈多的時代,台灣的食品添加標示又不清楚(甚至少劑量就可以不寫),貢丸為了Q加硼砂、吻仔魚用雙氧水泡,最近的新聞都是哪家速食又驗出了什麼成份,能有一個從零開始的廚房,為我們吃進了什麼斤斤計較,多麼值得高興啊!

除了食物的美味,服務也至關重要。〈服務的消失〉讓我心有戚戚焉,有太多次經驗讓我非常不想付那百分之十的服務費,當然不是付不起,而是我並沒有感受到任何服務:就連筷子掉地上都還要我自己撿起拿到櫃台請服務生再拿一雙,而服務生還會臉臭臭的不大樂意;入坐已經十幾、二十分鐘了,菜單也看了好幾遍、甚至還需要到櫃台三催四請地請服務生來點餐,服務生還老大不願意、姍姍來遲;當然也好幾次是我們才剛入座,菜單才剛入手,服務生帶位後就不離開,一直站在桌邊問我:決定要點什麼了嗎?對於作者所說的,服務生遠遠地注意你的需求,餐巾掉地上,在你完全沒注意的時候拾起、摺好、放在桌邊;你點的酒在冰桶中過冰了,靜靜地為你拿出桶外醒酒,等再要倒酒時才會猛然發現服務的周到;在恰到好處的時間到桌邊為你點餐,對於自家餐廳內的餐點非常熟悉,所有的疑問都能得到滿意的解答。唉!要到什麼時候台灣才會有這樣專業、完整、到位的服務?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慢食: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
    全站熱搜

    書妝打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