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蔡珠兒《紅燜廚娘》每一篇都是親身經歷、親手操作,看得我手癢、心癢,真想跑去香港吃它個過癮,也真想衝回屏東實作一番,比如說〈麻婆在哪裡〉的麻婆豆腐、〈鬱藍高湯〉的牛骨高湯、〈開水白菜〉的開水。

15.jpg

不過除了實用性質的資訊外,也有〈乾菜燜魯迅〉的諷刺、〈紅蘿蔔蛋糕〉的傷感,再加上蔡珠兒的文字,的的確確是文學了。(過去極喜歡琦君寫家鄉味、林文月由寫吃而表現的學術界泰斗,這是另一個我喜歡的寫飲食文學的作家。)

不過,談到文字,還是要直接看蔡珠兒的話: 「而在老天爺的眼中,我們這些密集叢生,挨蹭在水泥角落的城市人,其實也是一種蘑菇吧,帶有輕重不等的毒性,自發並且互相感染。」(〈野菇遍地〉)

「蝦仁向龍井借來意境,龍井向歷史借來名氣,我們則向西湖借來傳奇,在層疊交錯的假借中,真偽變得朦朧虛軟,就像湖上紛紛的霧雨。」(〈龍井與蝦〉)

「通姦最多被亂石打死,得病要凌遲拖磨,刑期漫漫。既然饞嘴又怕死,只好乖乖自我設限,尤其碰上年節熱量橫飛,更須嚴守配額,斤斤計較,吃時還得瞻前顧後,步步為營。」(〈鴨肝肥腸〉)

「可見瓜子不是食物,是種計時單位,自古至今、各處遍地的瓜子殼,是天文數字的時間碎片,如果可以提煉再製,不知可以循環回收多少年月。但覆水難收,流失的光陰也不可能回頭,達觀的中國人也許早就想通,既然生命避不了浪費,與其被人虛擲,還不如自己下手,痛快揮霍。」(〈瓜子與時間〉) (我總算明白自己為何不喜歡嗑瓜子!)

對於曾經在澳門住過一年的我而言,蔡珠兒的某些篇章文字倒讓我頗有感觸,比如說看〈甜鹹之間〉,談到港澳煮紅豆湯加陳皮、綠豆湯加海帶,就是讓我和Shawn痛苦的一樁事,紅豆湯加陳皮勉強可以接受,畢竟陳皮略帶鹹味雖然不習慣,但終究沒有太多其他的味道;綠豆湯加海帶就讓我痛不欲生了,海洋的腥鮮氣如何與甜品綠豆湯相合呢?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如〈楊枝甘露〉,在澳門竟然見到數百次,就未曾買過一次、嘗過一次,每回總想著下次再買也不遲,結果一等就是一年,都回台灣了仍未吃過,這真是一個遺憾,畢竟芒果柚子西米露,光聽就很消暑。

又如〈米香裊裊〉談到台港的米飯差異,我也心有同感:台灣飯黏軟,配滷肉、滷蛋、酸筍、滷白菜等台式料理真的讓人一想到就流口水;但配鹹香乾爽的港式燒臘,還是要泰國的絲苗長米粒粒分明才好。 眼睛吃飽了好料,過年腸胃也要吃好料,年節過後真的要好好收斂口腹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紅燜廚娘
    全站熱搜

    書妝打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