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兩天看了《建國大業》和《風聲》兩部電影,前者歌功頌德,極盡稱揚之能事,後者頗為懸疑,結局強而有力,聽說兩者都是為了中共建國六十週年而作。

《風聲》的編劇、導演是陳國富,臺灣年輕導演,將電影處理得既緊湊又有張力,可惜這樣的人才只能到大陸發展,也是臺灣專產人才外銷的一例。


至於《建國大業》,事實上是蠻八股的一部電影,大陸人也就罷了,聽講有臺灣人看了頗有欣賞甚至欽羨之情,表現出對於中共建國時,廣納民盟、民革,以及國父遺孀,這種胸懷開闊、人民當家、近於現在民主體制的推崇。這不知是居住在臺灣土地上的人,總有一份自卑心理,還是中共的統戰包裝十分成功結果。忽略了電影結束在全國政協團結和協的結局以後,即是開啟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數十年的鬥爭,當時民盟、民革等代表,乃至於周恩來、林彪、劉少奇等,不是被被插上標語示街,就是被暗殺,沒有多少有好下場。反倒是中共將某種清新、改革、民主的形象,貫注到電影之後,引發了對毛澤東心嚮往之的情懷,忘記所謂的民主、民治,在中華民族五千餘年的歷史中,只有真真確確在臺灣出現過,形成一種極其諷刺、極其吊詭的現象。(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大陸近年的「孔子熱」,從「批孔揚秦」,儼然成為儒學正宗,路線修正的十分精確,一下子就將臺灣數十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的努力取而代之,只能說捧對了神主牌)

還記得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聽說這本書在大陸還是禁書),她是民盟章伯鈞的女兒。當時所謂民盟中的一份子多是有名的知識份子,如聞一多、李公樸,新月派的胡適、梁實秋、徐志摩、沈從文都與它過從甚密。這一批人,在當時的確是國共兩黨外的第三勢力,也都是些大知識份子,留學歐美,真正有著理想。因此,國民黨認為他們是中共同路人,派人殺了聞一多、李公樸、鄧演達,此後更引起他們的公憤(這在《建國大業》有演出來);而共產黨在1949年以前將他們當成社會的中間派來爭取,以後則將他們列為猖狂右派份子(這當然不會出現在《建國大業》中)。
 
總而言之,《風聲》我個人還蠻推薦的,至於《建國大業》,閒著無聊時,看看亦無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建國大業 風聲
    全站熱搜

    書妝打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