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為【魔境夢遊】就是《愛麗絲夢遊仙境》,那就錯了。從英文原名”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變為” Alice in Wonderland”,從中文譯名《愛麗絲夢遊仙境》至【魔境夢遊】,無一相同;當然,不同的還不只名字。
名字同樣有「夢遊」,但【魔境夢遊】最後告訴我們愛麗絲其實並非進入夢境,只是進入了另一個不同於現實的世界;因此,《愛麗絲夢遊仙境》或者是夢遊,但【魔境夢遊】實非夢遊。
至於「仙境」變為「魔境」,就更可以看出其中的顛覆性了。 這種顛覆並不只停留在表面的名字上,電影中也時不時可見。如愛麗絲跌入兔子洞前,她與整個現實世界非常格格不入:所有女孩都綁束腹,她不;所有人都喜歡跳方陣舞,她覺得無聊;所有人都認為她該嫁給某位duke,她不。 她以為自己頭腦有問題,但她的父親對她說:「最棒的人都是瘋子」。 愛麗絲不接受魔曆上的命運,要創造自己的命運,結果卻反而符合了命運的安排。
表面上,紅皇后殘暴,動不動就說:「Off of his(her、their)head」,白皇后卻說自己不殺生,楚楚可憐;可是紅皇后渴望被愛,值得同情,白皇后口稱不殺,做的事卻比殺還要更殘忍無情,只讓人感到虛偽。 電影中Hatter反覆問著同一個問題:「鳥鴉為什麼長得像書桌」(Why is a raven like a writing-desk),看似有著深奧的哲理,卻實則全無意義;幾乎以無意義的一句話貫穿全片,還不夠莫名其妙嗎?
此外,大費周章地與《愛麗絲夢遊仙境》拉上關係,實際上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成長冒險故事──從最後得靠英雄(雖然是女的)屠龍才能解救皇后(不是公主),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吧!
以陳腔濫調的故事顛覆了充滿天馬行空幻想的經典,還不妙嗎?(一般都是經典正經八百,而新編創意十足,偏偏【魔境夢遊】要反向操作!)
至於最後愛麗絲決定回到格格不入的現實世界,繼續實現父親在現實世界的夢想,甚至比父親的夢還要更遠更大,透過白皇后之前對愛麗絲說的一段話:”You cannot live your life to please others. The choice must be yours.”可知,這個回到現實的決定是愛麗絲為了自己而下的,雖然這個成人世界不美好,卻是她真正想要的。正因如此,wonderland從童話故事的「仙境」變成了「魔境」,這個「魔」並非負面的詞,只是為了打破「仙」原本的正面聯想。在wonderland也不再是Alice’s Adventure──愛麗絲真正的冒險不再wonderland中了。童年的赤子之心,所有的瘋狂創意,都不僅存在於wonderland中,像愛麗絲的父親、像愛麗絲,都可以在現實世界保有。
有人說:情節有些單薄;有人覺得:提姆波頓(Tim Burton)在迪士尼的包裝下不再詭譎,溫和不少;但我反而覺得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藉著迪士尼及《愛麗絲夢遊仙境》的雙重面具,隱藏了他的真正意圖:顛覆。這種「不斷地肯定A或否定B,最後又將既定概念全盤否定」的顛覆,在全片中無所不在,以至於我不禁想:他是否想要嘲弄成人塑造出來的美好純真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