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京都回來後,我就對日本的都城建築有了一點興趣,想進一步了解當然就要看書,所以我開始了一系列關於古都考古復原的閱讀。

4.jpg5.jpg

《平城京奈良︰古代的都市計畫與建築》是我看的這一系列關於日本古都書的第一本,對於日本歷史還有些陌生,這種書又屬於基礎概論性質,很難有什麼深刻的感想,再加上沒有去過奈良,很難有共鳴,就當成認識一座城市的興起與結束。 可是《京都千二百年︰從平安京到庶民之城(上)》、《京都千二百年︰走向世界的歷史古都(下)》兩本則不然,上冊我看很久,因為順便看《源氏物語》(想同時對照),可是當貴族公卿式微,武士勢力較大後,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應仁之亂、戰國時代、德川幕府,就是比較熟悉也比較想弄懂的部分,所以愈看愈順,簡直到了不忍釋手的地步。由於以京都為舞台,所以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就較少提到,甚至德川幕府也是在大政奉還時才較常出現。這種以「地方」為主再敘事的寫法,雖然對於整體歷史的理解較不易,但對一個地方的興衰卻有完整的了解。 尤其我們暑假才去過京都,看到去過的地方就會更加認真、有興趣。比如說室町時代的「金閣寺」、「銀閣寺」。前者是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出家後所建作為居所,過世後就改為寺院;金閣的三層建築,第一、二層是平安時代貴族宅邸的寢殿造樣式、第三層是中國禪宗樣式佛堂,融合公卿文化與新興武家文化的建築特色。且足利義滿當時被稱為「鹿野苑太上天皇」,可以說金閣是給權力者居住的宮殿。後者是八代將軍足利義政興建的,除了公卿文化與武家文化外,又加入了中國宋文化,所以呈現出書院造風格;況且足利義政的實權早被母、妻及重臣家族所剝奪,銀閣可說是他的隱居之所。因此,金閣寺美侖美奐,拍照的確很好看,但我和Shawn都喜歡銀閣寺,喜歡與否是主觀感覺,但這麼一看,也有著符合我們個性的理由。

我們去嵐山坐小火車時,保津川上可乘船,看書才知道原來保津川有許多巨大岩石,保津峽還是瀑布,角倉了以改變了這種情況,讓保津川可以有航運,又為了串連起京都而新建一條運河高瀨川。

在京都的最後一天,我們去了島原,當時只知道是1640年後的風化區,所謂「角屋」、「輪違屋」也不知道是什麼,現在總算知道了:前者是讓人和遊女嬉遊用的,設計大膽、用色絢麗;後者是包養遊女所住的。後來,由於島原的位置不便,祇園等風化區也繁榮起來了。

由於京都是內陸都市,所以一直都有興建連結日本海及琵琶湖的運河計畫,最後在明治時期完成了連結琵琶湖及京都的琵琶湖疏水渠道,我們在京都散步的「哲學之道」及南禪寺內的「水路閣」都是成果。

有些有興趣卻還沒去過、參與過的,也可以先了解,計畫下次再去。如「葵祭」(「賀茂祭」),是上賀茂神社及下鴨神社的祭典,從平安時代以來就已經十分華麗隆重,《源氏物語》中也有提到。 又如應仁之亂後,京都百姓被迫團結起來保護自家生命財產安全,後來的「祇園祭」可以展現下京區町眾實力,「五山送火」(「大文字燒」)則能夠表現出上京和近郊民眾的魄力。這兩個也是我們很想去看的活動。下次去京都前,我要再好好讀過一次,這比旅遊書還好看!    

 

arrow
arrow

    書妝打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