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ook1.jpg

今年才剛出版中文版的萬城目學《悟淨出立》,是短篇小說集,其中包含五篇短篇小說〈悟淨出立〉、〈趙雲西航〉、〈虞姬寂靜〉、〈法家孤憤〉、〈父司馬遷〉,從標題就能看出來,五篇都是中國的故事。

對於故事新編的形式,當代讀者應該已不陌生,畢竟當代已有太多小說、電影、連續劇號稱「向經典致敬」、反覆重說古代故事,而萬城目學《悟淨出立》特別的是,每一則都是從配角的角度來重寫故事,比如說《西遊記》中沒什麼存在感的沙悟淨。
 
然而,光是把前文本放在邊緣的配角拉到文本中心,也不算太特別,人家明代馮夢龍就已經選擇民間講說三國故事時所提到的非主線作為〈鬧陰司司馬貌斷獄〉的本事:韓信等漢初功臣轉世托生至東漢末年,以亡漢室、分天下來報當年誅殺功臣之恨;《悟淨出立》更有趣的地方,並非完全拋開主角或主線,而是通過配角內心的獨白,觀看主角,因此,以往早已爛熟的情節並非本書重點,重點是配角如何看主角,跟我們熟悉的主角有何差別。
 

〈悟淨出立〉是《西遊記》的故事,只是換成最沒存在感的沙悟淨為主角,通過他來觀察孫悟空及豬八戒,發現他們都找到自己覺得有趣的事情,然後不斷地改變自己(這呼應了《西遊記》悟空及八戒成長改變頗大),只有自己還只是默默地搬著行李、扮演消極的角色,因此打算走到隊伍最前面、引領大家前行。日文「出立」一詞,作者在〈自序〉中解釋,就是出發、啟程。也就是說,本篇表明了:沙悟淨的自我成長由此開始。可惜的是,短篇完全不過癮,悟淨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最後可以成長成什麼模樣等等,都只能讓讀者自行想像。

book2.jpg

〈趙雲西航〉則以劉備攻打雒城受挫,趙雲和張飛、諸葛亮共同由荊州率大軍入蜀馳援劉備為背景。相較於劉備的理想、諸葛亮投注於蜀地的希望、張飛「兄長就是我的故鄉」的熱情,趙雲對於入蜀沒有這麼熱衷,因為心底深知此番入蜀,大概再也回不去故鄉「常山」了,但這種和「大局」相違背的心情該如何排遣呢?(這真是非常切合時事啊!「相忍為國」、「小我/大我」云云。)所謂國家大義、兄弟情義,雖然無法不考慮,可是個人情感被犧牲委屈後,真的可以說一句「沒關係」、「無所謂」就過去了嗎?如果真有那麼簡單,人,就不會是人了。過去的歷史故事、英雄傳奇精心塑造出鋼鐵意志的大人物,卻忽略了他們也是血肉之軀,也有平常人脆弱的一面。而萬城目學最後安排趙雲以痛快盡情地擊鼓來發泄心中無法排遣的心情,既成全了故事,又完成了趙雲悲壯的形象!我看到這裡,彷彿耳邊不斷迴盪著雄壯卻蒼涼的鼓聲。

book3.jpg

〈虞姬寂靜〉則寫垓下四面楚歌的那一夜,以往寫的是虞姬的多情堅貞,但萬城目學重視的是虞姬的成就自我。虞姬在那一夜才知道項羽一直將她當成另一個女人的替身,因此當項羽決定將率領剩餘士兵突圍時,便收回所有關於另一個女人的身分象徵:名字、髮簪、耳環,並命她離開,意味著她結束了「工具人」的任務。不過,虞姬不甘心如此,所以刻意在酒宴中起舞,拿回髮簪、耳環,並引誘項羽對她唱出〈垓下歌〉中的「虞兮虞兮」以取回了名字身份,最後則以自刎拿回項羽對她的愛。因此,虞姬是因為愛項羽而自刎,或者是以自刎令項羽直視自己的愛情,在此終究是誰也說不清了。

book4.jpg

以上三篇,就情節而言,其實都只有《西遊記》、《三國演義》、〈項羽本紀〉中極短的斷片:短短的一夜,但萬城目學攫取了人物某個富有內心戲的鏡頭,再書寫鏡頭底下的內心獨白。

〈法家孤憤〉則以荊軻刺秦王為背景,通過另一人物京科(姓名與荊軻同音),表達法家所提倡的法思想就如同一片雲,能降下律法的雨,而不論世上有什麼樣的國家,這雨都會降下並滲入土壤,因此這種思想所建立的世界才是真正了不起。以往提到荊軻,總伴隨著「義士」、「俠」等評價,不過,萬城目學倒是由「以武犯禁」的角度出發,認為從國家利益的大局看來,荊軻的行為並不值得提倡;同時又解釋了為何一般人讚美荊軻,因為大家在黑暗中只注意到小小的火種,而忘記抬頭望遍天空,因此只被荊軻所吸引,不曾發現那片法家思想的雲有多麼廣大。

book5.jpg

〈父司馬遷〉從司馬遷受宮刑、遭受屈辱開始寫,我們以前所認識的司馬遷為了著書理想,忍辱負重,沒有一絲一毫的動搖,然而,面對人生的巨變,怎麼可能不脆弱?怎麼可能不憤怒?而司馬遷受宮刑,難道只對司馬遷個人有所影響?如此屈辱的刑罰,就連後來出任的「中書令」在西漢都是內廷宦官才能擔任的,可見腐刑後,當時人無法忽略司馬遷的「與眾不同」,而司馬遷的妻子兒女,又真可以坦然接受這樣的「與眾不同」,或其他人因「與眾不同」而異樣的眼光嗎?萬城目學以司馬遷女兒為敘事中心,還給司馬遷正常人的樣貌:女兒眼中的父親當時處在絕望的谷底,是女兒用「士為知己者死」喚醒了司馬遷的熱情,(是呼應〈管晏列傳〉「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嗎?)打消他燒毀所有書籍紀錄的念頭,讓他寧可捨棄自己的身體、名譽、家人,所換來的理想得以堅持完成。至於為什麼選擇司馬遷的女兒,而非妻子或兒子呢?當然又與《漢書》記載司馬遷的外孫平通侯楊惲公布《史記》,使此書得以廣泛流傳有關。(《漢書•楊惲傳》:「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頗為春秋。」《漢書•司馬遷傳》:「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

book6.jpg

後兩篇則選取了歷史故事中原無有(京科)或完全不重要(司馬遷女)的人物,重述耳熟能詳的故事,藉此,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司馬遷是會怯懦、會脆弱的人,正因為如此,後來的發憤著書才更顯得勇敢堅強;人們會注意到挺身抵抗執政者的荊軻,但所仰賴的社會安寧卻不是荊軻這類人所能給予的。

(本文圖片截取自「萬城幻遊」http://www.crown.com.tw/makime/ 「嬉遊之刻」預購影片。)

arrow
arrow

    書妝打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